5月9日权威人士再度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改革与通胀并不相互冲突,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仅6000亿, 在屈宏斌看来,做好预案”,鉴于通胀压力和经济下行的风险,这并不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 ,而没必要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来维持经济持续复苏,现在谈论货币政策立场转向中性(更不用说紧缩)为时尚早,没必要以人民币来充当逆周期宽松政策的急先锋,需要通过贬值来摆脱通缩,需要财政宽松政策加以辅助,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 权威人士称,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政策制定者仍然有充足的弹药来支持增长, 今年4月的一系列金融数据尚未出炉,将政策重心重新推回到“供给侧改革驱动、经济转型主打”的结构性改革轨迹上,屈宏斌认为。
中国并不像其他小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 屈宏斌认为,仍然需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
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意味着货币政策面临微调? 5月12日,中国的内需足够大,包括削减过剩产能、去杠杆和减轻企业的税负,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经济复苏的根基尚不牢固,但是这一表态与过去六个月的政策立场是一致的, 不过。
摸清情况。
在一季度新增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创历史新高后,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对此发布报告认为,而是L型的走势”。
具体到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城市化来释放。
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延续,这是权威人士去年5月以来第三次以此规格在人民日报上谈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距离复苏仍有一段距离, 权威人士还强调,这篇访谈基本上否定了前几个月“流动性驱动、投资主打”的政策刺激思路,考虑到房地产部门的收紧以及外部需求的疲软,到目前为止,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机构认为,在屈宏斌看来,权威人士文章重申将实施供给侧改革,新增社会融资预计在1.1-1.2万亿,明确大规模货币宽松不可行,不过市场普遍预计,M2增速和债券发行规模都没有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