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冷的迷阵里,徒劳打转

法治中国>>头条内容

  

mmexport1449996895351

  《纸牌屋》第三季里,总统爱玩一款叫“纪念碑谷”的游戏。游戏中,白色小人儿艾达公主必须在纷繁的维度、亦真亦假的视觉体验中探出道路,还要引开挡路的乌鸦,才能走出纪念碑的迷阵。

  我发现这款游戏很迷人。探路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合适的维度。维度契合,才能无限接近目标,反之,就只能在拧巴的空间里徒劳地打转。

  昨天早上开始,我的朋友圈一直在传一篇文章,标题叫“林森浩作死的过程中,家人送上了神助攻”。光是标题就让人如鲠在喉。更何况,这篇文章为了证明林森浩“十恶不赦”、“罪该万死”,还故意隐去了他此前忏悔道歉的细节。

  林案还在二审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小文章,大意说林森浩知悉药物的危害,却把毒害同学解释成“愚人节玩笑”,对待死亡这般不知深浅敬畏,让人不寒而栗。如今他的死亡也被如此轻佻地对待。冷和冷对撞,即便门窗紧闭,也抵不住那刺骨的寒。

  若丢掉了尊重生命、敬畏死亡的基本维度,讨论死刑存废、讨论正义,感觉就像掉进了迷阵,除了绝望地原地打转,不会有任何意义。

  当死亡不再是天大的事

  

mmexport1449996897191

  陕西有个少女溺死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她的遗体被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报警,而是向少女的家人索要“尸体打捞费”。

  整个事件里,有两个细节特别刺痛我:一是少女的一条腿被麻绳拴了起来,其余部分都浸泡在水里;还有就是接受采访的员工说,他们经常发现尸体,如果一周左右没有家属来认领,“就解开绳子,让尸体顺水漂走”。

  也许是因为常常遇到,尸体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和一块砖头并没有区别。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和一块无主的废弃砖头一样,都没有“价值”,都可以随意被抛弃。当死亡不再是天大的事,生命变得无比轻飘。

  “打捞费”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年那张饱受争议的图片《挟尸要价》,让人们了解了尸体打捞这个特殊行当。这几年,类似“挟尸要价”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尸体被拴住泡在水里的描述,就像一只只忧郁的怪兽,匍匐在版面和网页上,让人读了浑身不是滋味。就在上个月末,因为付不起打捞费,四川的一户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杀的儿子的尸体在江里泡了整整三天。人伦悲剧,莫过如此。

  明里暗里,打捞尸体已经成为了一个职业,应需而生,你很难说它违法。但当死去的身体被随意处置、甚至成为讨价还价的工具时,再放任这片灰色的地带野蛮生长,恐怕温度与善良都会随乱流飘走,再也打捞不回来。

  扼杀那些残酷无情的漫天要价,是件要紧的事。但更要紧的,是让那些不幸溺毙的身体,有一个体面的安身之所。

  

  民间故事

  

mmexport1449996899005

  讲个民间故事。乾隆下江南时,游览扬州瘦西湖的景色,随口感慨了一句,要不是少了座白塔,这里多像北海的琼岛春荫啊。当地的盐商一听就走了心,一夜之间调集了大批盐包,愣是在湖边堆出了一座“白塔”。远远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儿,结局自然是龙心甚悦,也没去计较那是真塔还是假塔。

  用盐包堆塔,真够有创意的。更让我困惑的是,一夜之间建个塔这么天方夜谭的事情,皇帝都不犯嘀咕么?

  民间传说,细节难考,计较那么多可能确实天真了。但我没想到的是,这种故事竟然还会在现代社会讲出续篇。人民日报发了篇关于“作秀扶贫”的文章,里面有个故事说,某地为了展示“扶贫成绩”,竟然让小学生们披着装化肥的白塑料袋趴在山坡上,这样,视察的领导们远远望上去,满山坡的小白羊,真有那么点田园牧歌的即视感。

  这个场景过于魔幻,我到现在还有点没缓过来。很多年以后,这大概也会成为一桩轶事。

  我本以为自己很天真,没想到那些去贫困区考察的官员们更天真。我就不信,这么奇幻的造假,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更何况,看到满山的羊群就相信“脱了贫”,脱贫的定义如此粗放,还真是浪漫又大条。总觉得想出让学生扮羊的地方官荒唐,但就这样都能糊弄过去,才是比荒唐更荒唐的事。

  也不知道那篇文章的转述是不是有夸张的成分。不过暧昧不明的政治环境中,这样既“美丽”又愚蠢的事儿,倒是很容易生根发芽。为了“看上去很美”,各个地方真没少发挥主观能动性,诸如“屋顶刷绿漆”的新闻,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段子。对浮华表象的执着迷恋,孕育着畸形的政绩观。哪天此种执拗被拔除,那些奇葩也就自然败了。

  

  “不逾矩”

  

mmexport1449996901152

  列车晚点,被困车站,车门紧闭,乘客被告知不得下车,老人孩子憋得缺氧,列车员却只无奈地说:要开门,得先汇报。然而孩子早已哭闹不止,老人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来。

  稍稍脑补了一下整幅画面,堵心又憋闷。这事儿发生在前天的汉口火车站,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似曾相识。

  我有个同事也遇到过类似的经历。公交车堵在路上一动不动,所有人都闷在车里,异常难受,却又动弹不得。但是司机死活不肯开门放乘客下车,给出的理由是按规定不到站不能开门,“不安全”。最后,几个忍无可忍的乘客强行打开车窗跳了出去。

  跳窗而遁和开门下车哪个更不安全?在当时的情境下,答案不难寻找。我想那个司机一定是个老实人儿,就像不肯开车门的列车员一样,他们不敢“逾矩”,然而“不逾矩”的选择,未必就能抵达好的结果。

  三亚的城管也没有“逾矩”。他们收走了游泳老人违章停靠的自行车,若不追究“撬锁”这样的细节,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可说的。可能他们也没想到,这次寻常不过的执法,结果是一个老人家赤身裸体从现场走到了市政府,又走回了家。

  这个“结果”确实有点“惊世骇俗”,老实说,这个老人家一点都不可爱,甚至执拗得有点刁蛮。但我还是忍不住对他抱以同情:他先是报了警,城管的执法车还到过现场,回了一句“必须第二天去城管局取”又走了,最后老人家穿着裤衩走到了市政府。期间他见过警察、城管队员,有可能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可碰见过这么多人,他还是赤裸着上身啊。咦,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就没有人觉得不妥么?就没有人提供帮助么?

  在程式化的官僚结构中,“不逾矩”大概是基本底线,也是最粗浅的生存之道,照章办事,确实不需要费多少头脑,也无需消耗多少感情。警察、城管和政府工作人员都没逾矩,但见到赤身的老人,谁都没想到帮他一把;列车员也没逾矩,但备受煎熬的老人孩子该怎么办呢?

  如果把规章当作面具,面无表情地藏诸其后,拧巴的事情只会一桩接一桩,即便规则被遵守得再严格,也难言良善与秩序。

  艾达公主最终走出迷阵的时候,那些聒噪的乌鸦像是受到了感召,冰冷的黑色羽毛被染成了温暖美丽的色彩。世间有许多的冷酷与荒诞,像迷宫一样困住善良与温情,掩住人道的光芒,但总有一千零一种办法,让人走出迷阵。

  前提是找到正确的维度,稳住阵脚。敬畏生死,保持温度,站在这样的维度里,早晚都能摸索到通往文明的出口。不然的话,那白色的小人儿,就只能在冰冷的迷阵里,徒劳地打转。

  (文/张静雯)

  

mmexport1449996895351

  声明:转载须注明,文章来自”团结湖参考“公众号,并在文末附上微信号:Talkpark。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

【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