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高欣
近两个月来,在北京、大连、成都等地,又有数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数名学生出现流鼻血、咳嗽、头晕、反复发烧、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祸首”均指向新建塑胶跑道。
6月14日,北京市教委表示,立刻会同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新标准出台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同时,市教委要求各区要在辖区内对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塑胶操场、跑道和地面铺设物进行全面细致排查,特别是对2015年新建的操场进行重点排查。
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今,被报道出来的校园“毒跑道事件”至少有33起,波及北京、广东、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河南、四川13个省市。
“现在一见到孩子流鼻血,我就怀疑学校跑道或土地出了问题。”一位家长的吐槽,道出了许多家长如今共同的惶恐。
这些惶恐,正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家长、学生和塑胶跑道行业内蔓延。虽然数起案例至今尚无定论,但国家标准的不完善、行业本身的不规范、监管部门的不给力,都已成为“毒跑道事件”绕不开的病灶。
国家标准跑道无毒
本月初,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曝出疑似毒操场事件。该校多位家长反映,孩子出现了头晕、恶心、流鼻血等症状,疑因学校新修的操场塑胶跑道不达标引起。
6月12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通报了该校教室空气及操场检测结果。北京华安联合认证检测中心检测部部长焦洪阳表示,根据报告,按照塑胶跑道现行的两个国家标准,在四个检测取样位置,苯、甲苯、二甲苯、重金属等物质均未检出,符合国家要求。
报告提及的两个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委于2011年颁布的《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GB/T 22517.6-2011)和《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2011)。
拥有17年产品安全检测和化学品毒理评估经验的专业人士魏文峰介绍,国标《合成材料跑道面层》只有第4.2.2条对化学危害方面规定了检测要求,检测项目却并不多,只有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和重金属。
他认为,这几种被限制的有害物质,根本无法覆盖实际跑道可能散发的有害化学气体。
也因此,有多名学者指出,“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但并不代表跑道无毒”。
去年,因疑似毒操场引起关注的北京芳草地小学丽泽分校、清华附中丰台学校小学部在重新检测后,结果也均显示“合格”。前者在家长要求下被全部铲除,后者操场恢复使用。
对此,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王斌表示,目前,我国对于塑胶跑道的检测,只有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其侧重点为一些物理性能参数,而反映有机物释放的参数并未纳入检测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给出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是合格的,学生身体却出现一些疑似不良症状的原因。”王斌说,“跑道的材料只是在特定检测项目中合格,而引起人不适的因素,可能并不在这些检测项目中。”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轻工中心相关负责人亦表示:“很多有毒物质并没有写进标准中,家长广泛关注的塑化剂、芳香烃等长期接触可能对人体有损伤的化学物质,并不在检测标准之列。”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陈建定曾参与《合成材料跑道面层》的制定。他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最终颁布的标准删除了报批稿中关于有机溶剂的限量,而对苯类溶剂、TDI(甲苯二异氰酸酯)限量作了放宽调整。
“这确实导致后来厂商在铺设塑胶面层时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甚者使用毒性臭味溶剂。”陈建定在《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塑胶毒跑道”》(《中国政府采购》2016年第一期)中提及。
另外,两项国标中的GB/T,意为“推荐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造成毒跑道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当时我们编制的时候,是按照强制性标准编的。但是呈送上级批复后,被改成了推荐标准。”《合成材料跑道面层》第一编制人郭龙表示。
靠自觉和良心支撑的行业
“最初看到‘毒跑道事件’时,觉得难以理解;而随后毒跑道问题接二连三发生,感觉如果毒跑道问题确凿,则施工单位放弃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郭龙认为,若严格按照《合成材料跑道面层》国家标准来做,是不可能出现毒跑道问题的。
有专家表示,这个行业没有国家强制标准,也没有具体的检测验收和施工规范,这几乎是个“靠自觉和良心支撑的行业”。
广州一位塑胶跑道业内人士透露,自2015年起,国家取消了体育用品设施的相关资质,这导致了行业门槛降低,什么样的施工队都可以做塑胶跑道。这也是最近一年来新修建跑道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明确不再有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该文件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业内专家分析,这意味着开放了市场,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资质的公司也可以参与投标,建筑工程的总包商也可以自主地把塑胶场地铺设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厂商或制造商。
“市场开放及需求带动了行业的盲目扩张。”长期从事塑胶跑道行业的陈强(化名)感受到由政策带来的市场变化,短短几年,一大批生产塑胶材料的小厂子应运而生。“它们规模小,在技术上竞争不过大厂,只能在价格上打主意。”
“目前,塑胶跑道项目多由一个大的总包方承揽,再层层转包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能落到塑胶跑道产品和施工方的资金越来越少,更多的则是装入总包方的口袋中。再加上持续性的价格战,原本每平方米200元的塑胶跑道报价,不少已跌破100元每平方米。这也加剧了塑胶跑道施工企业以次充好的行为。”贵州一位塑胶跑道业内人士透露。
另一位塑胶跑道材料生产厂家负责人向媒体坦言,大多数厂家知道用便宜的化工材料不好,可是没有办法,很多厂家在“低价竞标”的压力下一再压低成本。
更令人担忧的是,监管、验收环节也出了问题。
“验收程序也就是看线画的直不直、厚度够不够,有的专家封个红包就能放宽某些标准。”有塑胶跑道生产厂家负责人透露,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场地做成之后一两年就坏了,出现“毒跑道”也就不足为奇。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任俊介绍,国家标准中的产品标准由质量监督机构、技术监督机构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则由建设部门管理。而毒跑道问题还涉及教育、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业主和管理部门也有监管责任,导致“大家都能管,但都没有认真对待”。
多地出台地方标准
“这么多群发事件,已经到了需要用标准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任俊说。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表示:"毒跑道事件’事关亿万孩子的健康,不能指望企业自觉,必须完善制度”。
人民网(603000,股吧)评论亦称,各地疑似“毒跑道事件”高频度大范围地一再发生,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法治建设的不完善。
2015年11月,四川省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州教育局和高校要对区域内的塑胶跑道进行全面排查。同月,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海鹏表示,制定新的塑胶跑道国家标准迫在眉睫。
今年5月4日,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深圳市质检院、环境院等参与起草的《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在深圳市正式试行。
深圳校园“毒跑道事件”自去年10月下旬开始出现。去年11月11日晚,深圳市教育局发布通报称,已完成对近两年新建345个塑胶运动场地的排查工作,首批发现11所疑似塑胶运动场地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学校。
与此同时,上述标准的编制被提上日程。
作为该标准主编任俊介绍,深圳标准检测范围从国家规定的7种有害物质扩大到14种,还填补了国标中工程建设标准的缺失,从设计、选材、材料进场、施工等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标准制定,并增加了气味评定。
6月8日,上海市质监局新闻发布会又传出消息,上海已制定发布全国首个校园塑胶跑道团体标准,希望通过严格规范,解决“有毒塑胶跑道”问题。
从去年10月开始,上海多家学校、幼儿园也相继出现孩子上学后发生不良反应,源头亦指向各校新铺的塑胶跑道。问题发生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就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塑胶跑道的标准。
上海市质监局组织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介入调查工作,争取“在国家没有相应的副剂添加标准规范的前提下,结合上海的特点以及对这方面工作的认识和技术储备,及时制定整体标准,补充完善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指标和检测方法方面的标准”。
去年10月14日,《南方都市报》曾刊发《塑胶跑道“有毒”,公共责任当“无毒”》一文。作者唐伟直言:“弥补标准的短板并不困难,怕就怕以标准空白为名的责任真空。对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基本义务,没有任何可以推脱的借口。”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中国质量报》《消费质量报》、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正义网)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