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恰县:扶贫搬迁斩断“穷根”

法治中国>>头条内容

  “住楼房真好!冬天再也不用烧牛粪取暖了,地暖、天然气、自来水一应俱全。”1月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阿依夏·尤努斯一直抿着嘴笑。阿依夏是乌恰县黑孜苇乡阿热布拉克村人,曾长期居住大山深处,受益于乌恰县牧民进城工程,阿依夏一家4口搬进了县城阿热布拉克村民转居小区82平方米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阿依夏一家的安居生活是乌恰县异地搬迁扶贫的一个缩影。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这些年,乌恰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对贫困偏远牧区部分村实施搬迁扶贫试点,让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记者 韩沁言)

  搬得出——政策扶持破解“天下第一难”

  阿依夏一家与当地众多牧民一样,过去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草场退化,自然放养的传统畜牧业很难维持一家的生计。让偏远山区贫困牧民尽快脱贫,搬出“穷窝”是最现实的选择。乌恰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原则,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实施“沿边整村推进、乡镇统一规划、进城集中定居”行动。

  如何迈出搬迁第一步,让农牧民自愿主动搬出来?乌恰县把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每个人,破解搬迁这个“天下第一难”。

  乌恰县按照“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和“职能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的原则,以扶贫项目资金1.51亿元为引领,整合各类资金20亿元,采取统筹安排、科学调配的方式,用活各类涉农政策,用好各类涉农资金,形成了全社会协同作战、合力攻坚、整体推进扶贫搬迁的格局。

  “对住进县城的牧民,草场仍然属于他们,退牧还草的政策补贴也继续给他们。”黑孜苇乡党委书记温学军告诉记者,目的就是鼓励牧民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

  “82.45平方米的楼房我们只掏5万元就住进来了。”阿依夏的儿子麦麦提吐尔地·木沙说,“每户国家补贴3万元、自治区补贴1万元,对口援疆的常州支援1万元,使我们花最少的钱住上了好房子。”

  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短短4年间,像阿依夏一样,乌恰县有3641户牧民实现了进城定居,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留得下—让农牧民家门口就业

  2015年8月,江苏一家企业在乌恰县小微企业产业园建起乌恰金马制衣有限公司,乌恰县黑孜苇乡阿热布拉克村民转居小区居民沙依娜·库尔班被招进了这个企业,经过3个月培训后,沙依娜迅速掌握了缝纫技术成为技术骨干。

  与沙依娜一样在乌恰金马制衣有限公司工作的姐妹有近百人。“如今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车间工作环境好,常州来的师傅既热情、又有耐心,还是我的普通话老师。”沙依娜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

  去年下半年落户乌恰小微企业产业园的金马制衣有限公司,拥有电脑缝纫设备160台套,已解决当地近200人就业。

  像金马公司这样在乌恰小微企业产业园落户的企业还有许多。

  “不仅要让柯尔克孜牧民到县城安居,还要让他们脱贫致富,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乌恰县委书记王宏旭说。

  在乌恰县戈壁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柯尔克孜族女孩地力达尔·多力坤忙得满头大汗,正在检查西红柿坐果情况。地力达尔有两个温室大棚,一年两茬西红柿,一茬收入就有七八千元。

  “县里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助联系销售,我只要把菜种好就行了。”这个25岁的女孩乐观而自信,“有这么好的政策,只要自己不怕辛苦,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依托口岸、资源、地缘优势,乌恰县加快发展有关产业,大力培育用工岗位,不仅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也推进了新型工业化。”王宏旭说,伴随着口岸城市建设,仓储物流、餐饮商贸、运输旅游等服务性产业发展迅速,全县不仅万名牧民实现了进城定居,二、三产业还带动近万人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能致富——技能培训拓宽就业路

  马麦提图尔汗·马麦提亚克甫是乌恰县黑孜苇乡阿热布拉克村牧民,从前放牧一年也没多少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常常入不敷出。

  2013年2月,乡里举办的培训班改变了他一家人的生活。经泥瓦工培训拿上泥瓦工初级证后,马麦提图尔汗来到县城一家建筑工地打工,一天能挣200元,当年就挣了1.8万元。

  看到打工比放牧收入高,马麦提图尔汗动员爱人进城定居,把家中的牲畜托人看管,妻子和孩子到了县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专做柯尔克孜族家常饭的餐馆,生意挺不错。2014年,马麦提图尔汗花5万元购买了牧民定居楼,现在,夫妻俩一年可以挣4万元,这个收入是从前放牧的15倍,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为了让贫困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乌恰县充分利用县乡培训阵地、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创业就业基地”“人才孵化基地”等平台,每年对农牧民进行政策、法律和实用技术培训。仅去年,就举办培训班36期。

  通过培训,拓展了农牧民的就业路,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愿望和创业激情。2015年全县实现脱贫621户2759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12元,比2014年增加800元,增长13%。

  说起今天的好日子,阿热布拉克村村委会主任哈热·乔依曼说:“住进阿热布拉克村民转居小区后,出入有水泥路,文化广场、超市一应俱全。孩子都免费上了双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这一切的变化我们都要感恩党的好政策。”

【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

【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