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8088/shtml/lcrb/20160421/413598.shtml,id:0
□本报记者高崇本报通讯员张同耀郑敏
最近,开发区北城街道办事处秦庄村村民黄某因医疗纠纷备受困扰,感到自己摊上了“大事儿”。可他没想到,这事到了驻村律师那里,基本不算事儿。律师不仅向他解释了有关法律条文,还详细给出了处置建议,让他心里豁然开朗:“村里有了法律工作室就是方便,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专业的律师!”
他口中所说的“法律工作室”,是当地落实“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工程所建立的村级司法行政工作室。工作室自去年10月成立后,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调解等服务。“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必要,是一项重要的便民利民举措。”秦庄村党支部书记黄学江说,当前,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困难群众、外出务工人员、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长期以来,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很多矛盾纠纷,就因为不懂法、不用法,所以才解决不了,甚至越闹越大。”他表示,自从村里有了司法行政工作室和驻村律师,许多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2015年10月28日晚,市司法局负责同志与山东鲁衡律师事务所5名专业律师来到秦庄村,为村民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律宣传讲座。从道路交通安全,讲到农村贷款中常见的“五户联保”,再到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发展,每个方面都和村民的生产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掌声不断……有村民感慨地说:“听了律师们的讲课,不仅学习了解了法律知识,还从思想上避免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秦庄村委会与山东鲁衡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常年法律顾问聘请合同书》,规定了服务范围、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黄学江介绍说,市司法局印制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和联系方式等,发放到广大村民手中,并向村民公布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确保他们能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寻求到法律帮助,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搭建起了“连心桥”。
闫光瑜是驻村律师之一,每周至少会来村里一次。他们最近处理了这样一个纠纷:有位村民与其妻婚姻关系破裂,因家里有三套房产,法院判决给妻子一套,他认为这属于他个人的婚前财产,要求给个“说法”。于是驻村律师与矛盾双方历经数次谈话,不仅从法律的角度给他解释了法院判决的合理性,还从情理的角度对他进行劝说教育。最终黄某放弃上诉,男女双方达成协议,一场矛盾纠纷顺利化解。
“我们还推行网上调解、微信调解,进一步方便群众。”刘伟律师表示,他们随时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专门开启了农民工维权法律服务站,发挥法律服务在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土地流转和土地租赁是一回事吗”“我们村的土地流转合同什么时候可以签订”……日前,秦庄村村委会将土地流转合同公示在法律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后,村民们纷纷提出意见。驻村律师在平台上逐一与大家进行讨论,并对合同文本进行改进,充分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黄学江说,自工作室成立、律师驻村以来,共受理纠纷40余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达100%,避免了多起矛盾纠纷的发生。“通过刚柔并济的法律纠纷调解方式,消减了对立面,切实维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如今,法治文化在秦庄村蔚然成风。“法治宣传一条街”“法律讲堂”“农家书屋”“党员干部送法入户”“赶法律大集”……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法治思维在这里“发芽”,村干部多了法律习惯,村民的法律意识日渐增强。
[责任编辑:yfs001]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