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房一天接50个装修电话 个人信息被泄露该如何维权

法治中国>>头条内容

  可提起民事诉讼,注意留存充足的证据

  生活中,人们会经常遇到信息被泄露的情况:购房后,还没交房就遭到了装修公司的“狂轰滥炸”;生完小孩刚出院,就会有很多婴儿用品经销商打电话推销商品;车辆保险还没到期,就有大大小小的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热情联络”;最可气的是,还会有不少骗子“顺藤摸瓜”,掌握个人信息后意欲实施诈骗。面对信息泄露,人们该如何维权?

  刚买车

  就接到俩骗子的电话

  贾先生前段时间刚买了辆汽车,可时间不长,就已经接了两个骗子的电话了。“一个说让我领财政补贴,听着听着就发现端倪了,总之是要我先把钱打过去才会拿到所谓的补贴,一番询问下来,我当场就揭穿了他!”“另一个一上来就说我在新华区得罪了人,估计下一步就是让我交钱摆平,被我严词训斥后,这个骗子才灰溜溜地挂了电话!”这两个骗子打电话时,对贾先生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说起我的个人情况一丝不差,我就挺奇怪的,骗子对我购车过程中预留的信息咋就那么熟?就购车而言,应该仅有三方掌握我的信息,一个是汽车销售商,一个是交税的地方,一个是上牌照的地方,到底是哪儿泄露了我的信息?”

  才交房最多一天接到50个装修电话

  3年前,李先生在桥西区某小区买了房,一个月前才刚交房,目前尚未装修。然而从半个月前至今,每天都有装修公司的电话对他“狂轰滥炸”。“最多一天能接50多个电话,我的手机都成了热线了,朋友找我都打不进来,不知道耽搁了多少事儿。我质问这些人是怎么得到我的信息的,竟然有一个人说是有人通过QQ号免费送给他的,真让人又气又恨。”到底是谁泄露了李先生的信息?李先生先后找过售楼部和物业公司,然而这两个地方都互相推诿,拒不承认泄露过他的信息。

  面对个人信息泄露

  维权有法可依

  泄露个人信息不仅影响公民个人生活和安全,而且是严重的侵权行为。《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中都有关于公民个人隐私权和财产权的保护规定,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另外,根据《精神损害赔偿解释》,隐私权被侵害的,受害人也可以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达到法律规定的情节严重情形时,还可追究泄露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者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七)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他公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留存证据

  虽然不论民法还是刑法,对制裁泄露个人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有法可依。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证据充分很有难度,只在对侵权人、侵权后果及侵权事实形成过程有完整的证据链支持时,才能确保不会因“证据不足”而被驳回起诉。

  因此,对个人信息,我们应首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能不填的个人信息不填,能少填的信息不多填;对公民身份证等证件复印件要谨慎使用,使用时一定要在上面注明用途;在提供个人资料给对方时,最好索要凭证;其次,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权利被侵犯,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保留好来电记录、与对方交涉的录音,为今后取证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遇到被泄露的情况时,也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将自己保留的相关记录提交给公安部门。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实施后,全国各地的法院已据此审理和判处了一大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人员。

  法律帮办免费法律咨询:13833457000@163.com

  欢迎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法官、检察官、仲裁员、律师加入“法律帮办”专家顾问团,报名邮箱:falvzhuanjia@163.com。

【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

【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