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有望趋稳
预期2016年GDP增速在6.5%-6.8%区间,尽管会有进一步的下滑,但在下降过程中逐渐趋于稳定,不必过度担心出现严重下滑。有三个方面要特别关注,一是产能出清进度,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形势中最突出的问题,而且必然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过剩产能基本出清以后经济的持续回升才具备一个稳定的基础。二是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期望看到制度变革释放出的经济新活力,那么在局部上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亮点,比如新消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三是流动性风险,美联储开启加息进程以后容易在一些特定时点引发汇率贬值和资金流出,可能导致国内流动性局部出现不均衡,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只是局面可能更不稳定,如果发生金融动荡也可能会传导到国内,此外金融改革推进带来的市场冲击也难以完全避免。(银河证券)
且看中概股回归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有一个词我们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中概股回归”。截至2015年11月,有33家中概股宣称收到了私有化要约,这个数字超过了过去4年来的总和。这个势头在2016年可能仍将持续。一方面我们需要抓住中概股回归的浪潮,而另一方面也必须知道,中概股回归是一支带刺的玫瑰,其回归的路上,可能遇到监管、政策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因股权变更、业务重组衍生的一系列法律、财务和税务问题。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中概股都适合回归、都能成功回归。
以下三个因素可以提升中概股回归的成功率。第一,在美股估值低。估值低一方面便于境外主体退市私有化,另一方面也为回归后公司获利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第二,股权集中,大股东掌握绝对控制权。这样可以减少私有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执行效率。无论以何种方式回归,都难以免去股东大会的表决,股东过于分散可能导致中概股回归过程中难以达成一致,造成夭折;即便最终达成一致,多方博弈也会造成回归成本过高。第三,回归标的在国内具有稀缺性。尽管目前国内估值普遍高于海外市场,但回归时也要考虑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以保证回归后能够获益。
总的来说,参与中概股回归有三方面机会。第一是估值套利。通过市盈率对比可知,大部分行业在A股都是存在溢价的。第二是战略套利,即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为企业带来的战略飞跃。这一部分机会是需要我们筛选的,二级市场的炒作出现的价格变动是暂时的,我们还需要对标的公司的行业地位、未来战略、运营模式和用户结构进行分析,力求抓住这一部分机会。第三个是政策套利,未来注册制、新三版分层以及战略新兴板的落地,为中概股回归带来政策红利。(诺亚财富)
供给侧改革呼唤 干实业风气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赢“四个经济歼灭战”(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为了加速产业调整,是基于产业过剩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而提出的新解决方案。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则是经济发展带来需求改变后供给调整滞后。其实质是供给不能及时适应需求的变化。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即需求变化太快,产业管制等体制因素约束企业活力,资产泡沫长期发酵摧毁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等。当前经济运行的困境,也不在于人口红利消失、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等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根源在于社会缺少干实业风气,创业氛围在充斥着概念创造和快速上市的造富故事中演绎。这种局面使得经济行为短期化,创新导向不足,增大了经济波动性,客观上形成了当前所谓的“产能过剩”和“杠杆过高”局面。
(上海证券)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