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eb2.0环境下,原有的舆情监测方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而大数据的特点契合了Web2.0的网络环境和舆情研究的需要,能够实现更准确及时且基于“关系”的舆情监测。同时,大数据技术对舆情预测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并具进行更高质量的舆情预测的潜力。
关键词:舆情;大数据;数据分析;舆情预测
一、Web1.0与早期舆情监测
与即时通讯类的网络应用不同,博客、个人空间、微博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并被统称为自媒体。自媒体的兴盛,使其成为热点舆情形成的重要推动者,而网络舆情也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媒体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同时又具有匿名性,使用者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很容易产生各种失范现象;自媒体也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容易监督,对于失范现象难以追溯源头,同时给各方主体带来影响舆论、把控舆论走向的机会,使得网络舆情处于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自媒体的网状结构又决定了网络舆情可以快速发酵,甚至在短时间内多次转向,因此更加难以监控和把握。
而对自媒体勃兴之后网络舆情的监测,传统的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效不佳,早期曾经广泛使用的网络舆情监测手段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主要是针对Web1.0设计的。互联网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Web1.0和Web2.0。两者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技术规范或物理设备,而是用户之间以及用户和网络应用之间的交互方式。
在Web1.0时代,互联网内容主要由各大网站生产,用户和网站的交互主要体现为寻找和接受相应的内容,用户之间也只能通过有限的方式进行散落联系。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就是针对这样层次的交互而设计。流程大致是:一、通过相关样本库,把需要监测的网页进行模板匹配,并设定为监测数据源;二、应用爬虫程序抓取数据,存储到本地,再进行数据的净化和简略的分析;三、利用简单的图表模板和文字描述,呈现监测和分析的结果。①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