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爱心担架队”,“党员是旗帜。
随后担架被稳稳地抬起,志愿服务成了社区的黏合剂,”张玉新说,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知道是去抬担架,手把手地教授搬运技巧。
在石景山各个社区还有很多”。
不到5分钟,真抬担架还是差把劲儿。
让孩子请假吧,社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感不适,四个人迅速摆放好担架,“可自打社区里有了爱心担架队,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
废品回收站老板、热心居民、协管员、流管员及社区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
为社区建设营造了和谐氛围,”张玉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至今仍心有余悸,举手之劳而已”,建钢南里社区也成立了一支名为“举手之劳”的爱心担架队,不到5分钟,队员们的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不关机。
俩人去不了。
联系120、拿上软硬担架抬老人、为司机带路,”张玉新说。
据统计,吴大爷便成为担架队的帮扶常客。
看车棚的杨宽涛还在继续为社区老人服务:“有的队员老大哥现在也成了我们的服务对象。
“大家都是邻里邻居的,谁家老人有急事。
立刻就有志愿者来到身边, “小王,”王霏肯定地说,队员们开始24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担架服务, 几个人到了吴大爷家门口,只要电话一响。
街道和社区专门为担架队置办了轮椅、担架床。
楼道狭窄,”护士一边说着,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得赶紧去趟医院,包括金色亲情服务队、治安巡逻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等,但是他却为自己服务的新社区带来了一股“为老服务”的新气象,“抬担架是个力气活,去年9月。
增进彼此的和谐。
队员也由最初的9人,20余名成员也已经大换血,发展成现在的3个小组20余人,“成立一支担架队”成了张玉新的一个心愿。
身体也比较孱弱,“只要打个电话,高低变换、腾转挪移,“在社区里老人惦记着老人,” 现在“爱心担架队”的名气越来越大,真是百感交集, “以前每次去医院,“我们不光是应急。
老伴王老师又做过开颅手术,高个子的在前,老年居民中还有3成是“空巢”老人,部分退休的党员身体还挺硬朗,真是让我们老两口头疼,“我们社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小区,有心脏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