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近日,为营造“安商、护商、振商、亲商”司法环境,绍兴检察机关专门出台了13条专项“意见”助推“非公”经济。
行贿犯罪,八成涉企
每年绍兴都有涉企人员因行贿犯罪走入高墙,危及到企业正常经营,成为经商办企业的风险点。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5月,绍兴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425件467人,在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行贿犯罪案件有86件89人,其中,近八成案件涉及企业业务员、管理人员甚至企业负责人,涉及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环保设备、医疗器械等行业领域。
“腐败的风险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家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一个企业家倒下了,可能意味着一个企业的倒闭。”绍兴市检察院检察长胡东林向百余位民营企业家们作法治宣讲时说,对民营企业而言,常见的有十大行贿误区和腐败风险。比如,逢年过节等时机送礼金,代为支付房屋装修款、旅游费用,以“商业折扣”的幌子给领导干部购房购车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特殊优惠、以“理财”等名义投资分红、送干股,以“打借条”免除领导干部债务或反之进行高利借贷等行为,实质上都是变相行贿。
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看,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民营企业家卷进职务犯罪的三大高发行业。民营企业家涉腐案件往往与官员职务犯罪相伴而生,尤其是在资金密集、利润空间大的工程建设领域,由于涉及项目立项、规划调整、工程招投标、工程变更等多个环节,个别民营企业家往往通过拉拢官员来打通各个环节。
13条意见严打涉企违法行为
找“捷径”不走正道、“钻空子”实施犯罪,类似的违法行为以后都是我市检察机关重点打击对象。记者获悉,为营造安心经商环境,提振企业家创业创新士气,检察机关就此出台13条“意见”和相关措施。坚决查办国家工作人员影响企业经营,索贿、受贿或滥用职权,严打涉企违法行为。比如,因经济纠纷引发的伤害、绑架、抢劫、非法拘禁等侵犯企业经济投资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故意损害企业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犯罪,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事非法活动的犯罪,都将重点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遏制涉企犯罪但又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此次“意见”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优先处理;传唤、拘传涉企嫌疑人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到涉案企业调查取证,一般不开警车;慎重查封、扣押、冻结涉案企业财产等等。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