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雪原 本报记者 钟清摄
拆迁,涉及个人利益和诉求。拆迁背后,是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五一路拆迁改造前期,我们也走进了这些忙碌的人群中,记录她们的辛苦和忙碌。
1 拆迁户大小问题 都要耐心详细解释
个人档案
姓名:李晶 性别:女 年龄:51岁 职业:五一路拆迁指挥部副总指挥、杏花岭区建设工委书记、住建局局长
2月29日上午7:50,李晶来到拆迁指挥部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有人敲门进来咨询问题。“我的问题比较特殊,您看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手里拿着一沓子资料,拆迁户郭大娘开始说起了自家房子的事。
听完郭大娘的倾诉后,李晶有针对性地讲解了此次拆迁安置方案,并表示,关于拆迁安置补偿,一切得按规矩办,没有人可以逾越这条“红线”。
李晶的干练,从话语里能听出来。
从去年11月开始,李晶的正常工作、生活节奏就被五一路及小北关、精营东边街棚户区拆迁改造前期准备工作打乱。由熟悉的部门工作到要面对2336个拆迁户去上传下达,协调处理庞杂、琐碎的各种事务,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新挑战。
换上运动鞋、走进拆迁户,成为她适应新岗位的第一个改变。“元旦没有休息,区上盯得紧,几乎每周都要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回忆这段时间的工作,李晶说,经常早上出来,一忙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咨询的人一波接着一波,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拆迁启动之前,就忙了三个月,提起每一项工作,李晶都如数家珍。有群众前来询问拆迁安置方案,李晶不用拿文件,也能准确回答相关政策。
每天的指挥部晨例会,身为拆迁副总指挥的李晶都要参加。除过听汇报、帮着协调解决问题,她还会提醒一些工作细节。比如,哪些地方入户还不够,动迁组人员不能坐在家里等人找,要主动上门去讲政策等等。
有敲门而进,心存侥幸希望找到领导可以放宽政策尺度的;有慕名而来,找李晶协调解决问题的。面对每一位前来说事的住户,李晶都会热情接待,遇到难处帮着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法子。“我们的问题比较特殊,这次拆的是父母的房子。老爸85岁、老妈82岁,这样的年龄,如果出去过渡三年,一是房子不好租,再则害怕老人也等不了那么久回迁,我们这种情况能不能提前安置?”当天上午,吴姓拆迁户兄弟二人找到了李晶,希望帮着协调解决早日回迁。
听了兄弟二人的真诚讲述,李晶一边吩咐动迁组工作人员帮着联系租房,同时解释说,像这种个别特殊情况,市、区也有统一部署,会优先在市区其他回迁安置小区寻找房源,帮老人尽快实现回迁安置。
同样的拆迁安置补偿政策,不同拆迁户的个性需求,尽管有些事不在政策范围之内,李晶也会面带笑容,真诚解释。
2 腊月二十三 在拆迁户家过小年
个人档案
姓名:郭箐 性别:女 年龄:42岁 职业:五一路上马街组拆迁负责人
2月29日中午,迎泽区五一路拓宽及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郭箐仍在反复地给未搬迁的拆迁户讲解拆迁政策。“此次五一路拓宽及棚户区改造,上马街将涉及约170多户居民。”郭箐告诉记者,按照统一安排,上马街分了3个小组,在2016年1月份开始对居民进行摸底,征求居民对拟订方案的意见。前期摸底给了工作人员极大的信心,约70%的居民赞同拆迁方案。
太原市上马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巷,东接建设路、西至铜锣湾。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对各种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深恶痛绝,此外,这条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使原本拥堵的路面更加难走。
郭箐介绍,在这次拆迁范围内,住户大部分是公产房,房屋租赁的较多。在启动拆迁后,与预期摸底情况差不多,大部分手续办理较为顺利。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未办理手续的住户正逐渐减少。
在工作中,郭箐非常注重了解居民的需求,“上马街的居民都希望回迁安置楼能尽快建好,早点搬入新居。”为了加快进度,郭箐和同事们每天加班加点工作,前期主要是集中办理手续,后期针对个别情况解决问题。
为使这次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约时间、约地点,只要同意拆迁,郭箐都会想办法克服自己的困难。“腊月二十三小年夜那天,我们是在一位住户家过的。”郭箐说,因为特殊的遗留问题,老人们年前仍然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老宅子里,就在那天,旁边的建筑同步实施拆迁,建筑与老宅子紧紧挨着,挖掘机每一次动作,都会导致墙面掉下一些墙皮。
担心施工会影响到老人的安危,郭箐劝说老人到屋外,老人却执意留在屋内。最终郭箐和同事们只好买来糖果与老人一边聊天一边吃。从下午3:00至晚上9:30,直至老人的子女下班回家,郭箐她们才离开老人家。“在我们的耐心劝说下,现在老人已经同意搬迁,过年期间,老人已经搬离住所。”郭箐介绍,类似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个别住户家几乎天天去,有时候等住户下班才能谈,一谈就到晚上10点以后。
根据迎泽区下发的五一路拓宽改造及棚户区改造方案,征收时间从2016年1月19日至2月19日,20天为搬迁节点,主要涉及拆迁奖励,2月7日正好是除夕夜,应该放假过年的工作人员仍然坚守岗位。据悉,在当天,郭箐所在的拆迁组还办理了一户居民的拆迁协议。
3 干拆迁出了名 被抽调到新岗位
个人档案
姓名:成雪原 性别:女 年龄:46岁 职业:五一路小北关棚户区拆迁工作组第四组组长
成雪原是杏花岭区职工新街街道办事处政协联络组组长、副书记。2013年至今,参与了太行路拆迁改造、建设路道路拓宽、敦化坊城中村改造拆迁等多个城市建设拆迁动迁工作,因为热情、踏实、不怕吃苦,成雪原成了杏花岭区拆迁动员名人。“我也没想到会被抽调到这次的拆迁改造动迁组,我们组一共8个人,大家都是新认识的。”2月29日上午10时,在五一路小北关棚户区拆迁工作组动迁现场,一位组员打来电话说有位拆迁户非要送牌匾过来,感谢她们动迁组热情服务,成雪原顿时笑开了花儿。
要送牌匾的拆迁户是一位年近8旬的老人,老人名下有三间平房的房产证,之前已经分给儿子、大姑娘各一间,而此次拆迁改造,老人想把自己名下的这一间平房的房产过户给生活拮据的二女儿。年龄大、腿脚不利索,又对政策不太了解,老人把这些事全部委托给了成雪原所在的动迁组。几天时间,事情全部办妥,为表达感激,老人委托人特别制作了“为人民服务”红色牌匾。“连续三年搞拆迁,被人撵出门过,也差点被打,但有好多拆迁户最后都成了朋友。你只要没有私心,一心向着他好,总会被理解。”谈起这些年干拆迁,成雪原说,拆迁就是个细心的活,家家户户情况不同,每一户拆迁都涉及个人利益,你只要把每一个服务对象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设身处地帮他们去解决实际困难,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2月25号,拆迁启动第一天,身为小组长的成雪原就和7位组员一起成立了一个第四组微信群。“一方面,我把拆迁工作经验和大家在群里分享,方便借鉴,同时这也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谁遇到什么问题,在群里群策群力大家一起想办法,问题解决了,每个组员都能增长新经验。”成雪原说,看似一个简单的分组,其实每个拆迁工作组之间也有默默在比拼,因为前期工作扎实,拆迁启动第一天,她们组一会儿工夫就签了三户,可以说是顺利实现了“开门红”。“每天到了晚上,我都会在群里总结当天的工作,如果签得多,会在群里发红包鼓励大家。要是有人受了气,大家伙也会一起去关心、安慰。每天虽然累,但大家都很团结,感觉很温暖。”成雪原说,尽管可能会遇到被拒绝的无奈,但拆迁工作更多的带给她和同事们的,是被尊重的快乐,和圆满完成工作的欣慰。
本报记者 要维维 李晶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