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NewsID=1136370,id:0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善呈和
基层总结汇报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上级领导通常会签批意见给予肯定,并建议通过文件、简报等形式进行转发,以便各地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推动本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然而,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干部,却视上级领导给予肯定的批示意见为巨大的政治资源,视为可以和领导“搭上线”、能够在领导面前“露露脸”的“笔墨天线”而格外看重,至于上级领导真正肯定了哪些好的经验,真正建议相关单位借鉴的哪些好的做法,倒成了次要的篇幅点缀,不认真研究。
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抓落实”的招数也就不言而喻。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迅速安排”,立即组织骨干写作人员进行专项公关,深刻反思为什么没能“总结”出这么好的经验做法,为什么没能做到让上级领导“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有的,甚至花大代价组织人员,远赴“经验地”学习考察,交流探讨,更有甚者,不惜以职位待遇作为筹码,硬生生地从其他单位“挖”回几个“大笔杆子”,这样才觉得心里踏实。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研部门、文稿服务部门多数反映压力大、任务重,是否和这种“文出官、官带文”的不良风气有关联?是否与这种“层层文件抓落实、讲话抓落实、会议抓落实”的纸上作为有牵绊?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机关干部最有发言权。转文风会风是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的要求之一,因为任由这种作风的蔓延,不仅会助长华而不实的风气,更会贻误抢抓发展落实的难得时机。
文以载道,文稿材料从来都是为实体工作服务的,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文稿材料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有血有肉、有魂有魄。闭门造车、生搬硬套、空穴来风的经验总结,纵然糊得了一时,也终难经得起时间、现实和群众的检验。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作风实不实,工作硬不硬,文字工作恰恰又是一面镜子,正好折射出那些坐而论道、不求实干,整天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用力气的“字绩官”。对依然抱持这样心态的领导干部,该猛击一掌,醒一醒了,切莫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最终却弄巧成拙。
[责任编辑:yfs001]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