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开展“呵护农民工回家”法律援助讨薪行动

法治中国>>头条内容

  “谢谢你们,我奔波了三个多月,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帮我要回了工资。”当农民工老孙从台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接过5000元工资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5年,办理讨薪案1868件,为2297名农民工追回工资3565万元

  老孙今年5月份经中介机构介绍到一海船上打工两个多月,离职时老板借故拖欠其5000元工资。老孙多次打电话向老板催讨无果,无奈之下想通过海事法院起诉解决。但老孙除了知道老板姓林外,对于其打工的船号、老板姓名、住址等信息一概不知,海事法院以被告身份不明确为由不予受理。

  抱着试试的心态,老孙于11月初来到台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援助中心及时受理了老孙的援助申请,中心负责人根据老孙提供的电话与老板取得了联系,通过四次电话沟通,林老板终于答应支付工资。

  和老孙一样,今年我市有2297名农民工通过法律援助追回工资3565万元。据统计,2015年,全市已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1868件,接待前来咨询的农民工6798人次。

  12月下旬至春节期间,开展法律援助讨薪专项行动

  年终岁末,为让更多的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年,市司法局决定自2015年12月下旬至2016年春节期间,开展法律援助“呵护农民工回家”讨薪专项行动。

  据市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介绍,本次专项行动由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联动,畅通农民工讨薪渠道。如将在市、县10个法律援助中心,121个乡镇法律援助站,及大型工业园区、农民工集聚区、法律服务机构装挂醒目的法律援助标识,方便农民工联系。同时,加强在人社局、法院等法律援助工作站或维权岗的值班力量,方便农民工及时寻求法律援助。遴选有劳动法业务专长、办案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律师,组织10支农民工法律援助团,开展100场次以上的法律援助流动岗活动,深入工业园区、农民工集聚区,提供“零时空”法律援助服务。

  为方便农民工及时获得依法维权知识,市县法律援助机构积极打造“互联网+”服务新模式,需要帮助的农民工可通过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网、台州司法微信公众号进行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还可通过视频方式,面对面寻求律师帮助。专项行动期间,法律援助机构还将安排有劳动争议纠纷专长的律师坐班解答“12348”法律援助服务热线接收的来电咨询。

  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组团式维权服务

  李某、徐某等17人是台州市某公司的员工,工作年限从四年到十年不等。2015年9月25日,李某等人接到了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单位未支付拖欠工资和任何经济补偿。李某、徐某等17人多次与公司交涉无果,无奈之下于10月30日集体来到台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台州市法律援助中心高度重视,立即开启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当场受理、当即审查、立刻指派。农民工法律援助团成员胡舜平、黄道进、尹丽萍、侯立国四名律师为受援人提供组团式维权服务,当天就开展询问当事人、收集证据等相关工作。

  本案涉及17名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论的焦点。因此,四位律师马不停蹄地分析讨论案情,反复与当事人沟通,收集了各项证据,及时与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取得联系,制订了维权方案。台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还派专人全程跟踪办案进展,确保维权工作万无一失。

  援助团律师本着农民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先是充当了调解员的角色,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多次调解,该公司支付了拖欠的工资7万余元,但是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随后援助律师及时向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并提交了相关证据,要求该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11月12日,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由公司支付李某等17人经济补偿金合计28万元。至此,这起群体性讨薪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提供免费服务,实现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零等待”

  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免费服务,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宗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都开通了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案件免予经济困难审查,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律师介入工作,实现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零等待”。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还实行午间不休息制度。

  为确保办案质量,法律援助中心对农民工讨薪案件实行一案一监督制度,落实专人全程跟踪办案进度,农民工受援人回访率达到100%,群体性讨薪案件全部实行庭前研讨和庭审旁听监督制度。同时,尽可能采取非诉讼调解方式,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对欠薪事实可能性大,但因种种因素无法取得证据材料的农民工,视情况给予代书、维权指引、代理交涉、帮助取证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需求。

【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海报】速读山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

【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动漫】什么是可降解塑料?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