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吴晓锋 通讯员 曹晓燕 邓金凤
法制网6月25日重庆电 今天,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通报了近年来的毒品犯罪案件审理情况,该院2011年至今审理毒品犯罪案件2133起,涉案人员2312人,涉毒案件中包括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容留他人吸毒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等。据悉,同期刑事案件中近三成是毒品犯罪案件。
近七成犯罪主体为男性无业青年
案件审理情况显示,毒品案件犯罪主体中男性无业青年占近七成,女性涉毒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结构上,毒品犯罪人员主要集中在25至40周岁的年龄段。其次,有犯罪前科人员贩毒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以贩养吸”现象较为突出。2011年至2016年6月,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中,罪犯曾有犯罪记录(包括累犯、再犯)的超过涉毒人员总数的40%。吸毒人员大多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为满足自身对价格高昂的毒品的需求以至于以贩养吸现象突出,进一步增加了毒品犯罪数量。在审结的贩卖毒品案件中,近700名贩毒人员本身也是吸毒人员。
此外,高校生涉毒案件在逐渐增加。2015年至今,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共计审理14件15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贩卖毒品案,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0人。该院近期审理的曾某贩卖毒品案,曾某系重庆某知名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因交友不慎染上重疾,吸毒成瘾,并因给网友提供毒品获利而受到刑事处罚。
据介绍,因互联网具有涉众广、隐蔽性强、监控难等特点,网络逐渐成为毒品犯罪的重要渠道,且网络贩毒多采用邮寄方式送货,使得毒品犯罪危害范围更广、影响更恶劣,同时大大增加了青少年接触、沉迷毒品的可能性。2011年至今,该院审理利用网络平台贩卖毒品案件32件。其中犯罪人员余某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接触到吸毒人员谢某,向其贩卖毒品后获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毒品犯罪与开设赌场等犯罪结合紧密。“茶馆”历来是赌博的重要场所,目前一些“茶馆”老板将提供毒品、容留吸毒作为揽客方式,聚众赌博同时吸毒“助兴”。尤其是小区内的家庭茶馆因其具有隐蔽性强、不易被公安机关清查的“优势”,吸毒人员也乐于选择。
禁毒应与脱贫相结合
据此案件审理情况,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情报交流和与异地公安机关的密切配合,多破案、多缴毒,切断毒品流入渠道,同时加强与毒品犯罪相关联犯罪的侦查工作,使该类犯罪得以及时、有效惩处。公安、网监等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加强对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营运管理,呼吁网络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涉毒信息时应及时主动与公安机关联系,提供线索。另外,检察机关对毒品犯罪案件应当做到快捕快诉,法院要对毒品犯罪分子及时准确定罪量刑,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
除此之外,禁毒应与脱贫相结合。政府等职能部门应当想办法扩大就业途经,减少失业率,努力减少亚文化产生的机会和场所。如针对劳务市场的需求,对涉毒高危人群即无业人员、下岗工人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提高此类人员的就业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勤劳致富的观念。还可以在辖区内深入开展“无毒单位”、“无毒社区”、“无毒村”活动,在毒品和公众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逐步健全本地范围内防控毒品的有效体系。
江北区人民法院提议,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禁毒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针对女性、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重点开展毒品危害警示教育宣传活动,采用庭审观摩、展板专题宣传等方式,开展送法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等活动,牢固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永不沾毒”的理念,增强全民禁毒意识。
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 共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本站所收录新闻、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法治中国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